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自然遗产地的成功创建,凝聚着一位耄耋老人不懈的努力和艰辛。他为花萼山自然保护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世人。青山绿水是他毕生的奋斗和追求,他就是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永开。
花萼山自然保护区于1994年由民间自发组织保护,1996年、1999年先后被命名为县级、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命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11月被国家遗产办列入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华中地区西侧,是北亚热带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该区地质历史古老、地层发育完整、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原始,其自然环境复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生物区系和自然景观资源都显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其自然综合体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保护价值。世界自然基金会“Ecoregion.200”、《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都已将该地区列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优先、重点保护区域。同时,该区域是长江中上游两大一级支流汉江、嘉陵江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性起着重要影响。
保护区创始人的绿色情结
周永开,何许人也?2013年盛夏,笔者带着疑问走进了周老的家。85岁高龄的周老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平易近人。谈及保护区的创建工作,他憨憨地笑笑、连连摆手说:“我没做什么,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该做和想做的事情。”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语言,让人难以将他与那个曾经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英雄形象联系起来。
周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1991年离休后他全心身投入达州、巴中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多样性保护事业,并任四川达州市花卉协会顾问、达州市腊梅研究协会会长。先后获得国家、省级40多项荣誉,中组部2004年授予他“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周老文化程度并不高,他甚至不能准确地说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物链这些专业术语,他只知道俯身去扶持身边的一草一木,悉心去呵护丛林的一虫一鸟,他笃信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肯定是一件天大的事,是值得他用一生去坚守的信仰,于是他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紧紧相融。
周老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和老伴的工资几乎都用到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山区老百姓公益慈善事业,老两口一生简朴,一身泛白的灰蓝色中山装是周老的当家行头,家中的家具家电多是十多年前的老款式。出门住几十元的小
旅店,地方领导一般不愿意请他吃饭,因为他总喜欢在饭桌上给他们补补“粒粒皆辛苦”的政治课,饭后还一定会带走剩下的“美味佳肴”。还是在九十年代初,达州老干局计划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外出考察,他听说此次旅游预算每人大约为4000元,就反复游说,硬是将这笔钱拿到手上并全部用于花萼山植树造林。
说起周老的绿色情结,源于他的红色岁月。为了纪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大面山打响的“万源保卫战”,中宣部策划拍摄《血战万源》。周老退休后主动参与外景地选择,由此知道并关注了花萼山。为收集资料,他跑遍了花萼山的每一寸土地,海拔2380米的花萼主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花萼山奇特的原始矮林、壮观的喀斯特溶洞漏斗、恬美幽静的长洞湖、倒流曲折的任河让他驻足留恋,他认定这一片未被发掘和开垦的原始林地是大自然留给万源的一笔宝贵财富,极具保护价值。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用全部积蓄购买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办公用房,出资聘请当地老百姓作护林员,正式成立起民间保护组织,一颗绿色种子就此在他心中发芽。
周老保护自然环境有自己的土教材,这些教材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明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他不让人上山采松籽,他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他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他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老来了,绝对躲得远远地,因为一旦被他抓到,他会一查到底的。
周老家窄小的储藏间里珍藏着保护区建立之初的第一块吊牌和他巡山的拄路杖。简陋的客厅里最醒目的是一副花萼山大杜鹃花相框和腊梅图片,他引导下岗工人在花萼山脚下的青沟建起了一座腊梅园,并将该园作为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实验园,设立了野生腊梅保护小区,并组织策划大巴山腊梅图册参加上海世博会,将花萼山的腊梅推向了世界。周老家中陈列的一切物品几乎都能和花萼山扯上些关系,也寄托着周老对花萼山自然保区的深深情怀。
37根拐杖和19颗铁钉的故事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周老的老伴翻出了一捆棍棒,这是他18年来上山用过的拄路棍,也是他的一部“血泪史”。
为了自己忠爱的事业,周老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社,深入老百姓家中宣传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随着年事渐高,周老仍不舍对花萼山的眷恋,只不过每一次上山随身多了一根拐杖。周老说:“这些拐杖是我与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共同成长的见证。”
1995年的初春,为了对山上冬季资源再一次摸底,周老带着一名向导从花萼乡出发徒步穿越,途经国家梁、小窝凼、长池子、九龙池等险要之地,海拔2000多米的萼山之巅在这个季节对外界事物格外排斥,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只剩耳边不讲道理的风声呼呼作响,真有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味。山路险峻遥远,走到九龙池时,向导精疲力竭地一屁股坐了下去,当他回头看周老时,才发现周老大半个身子已陷在积雪中动弹不得,空旷的山顶没有任何求助手段,向导只好将他丢在原地独自漫无目的地去寻求救援,当救援队伍打着火把找到周老时,他已全身冻僵、呼吸困难,救援人员用自制的滑竿将他抬下山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周老经过紧急抢救才逐渐苏醒过来。
“第二天我醒来找自己的拄路杖准备下床,发现杖底与以前不一样了,我提起一看,杖底多了一颗防滑铁钉。”现在谈起这件事,周老握着这根拐杖还不无激动地说:“我的拐杖有19根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铁钉,有几根还有山上的孩子给我刻的祝福语呢!这是花萼山保护区的老百姓对我工作的认可,但更是期望我再上山去!”
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有很强季节性,春季采竹笋、初夏挖天麻、秋季采松籽、冬季盗猎是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采竹笋期间,四面八方的人涌向花萼山,给保护区生态造成极大压力,保护区管理处都要集中所有人力重点整治,我们称之为“春笋保卫战”。2006年的“春笋保卫战”打响后,年近80的周老拄着拐杖坚持一同上山守护,一天早上,大家都还在熟睡,他早早独自一人踏着泥泞的小路到野外巡护,不幸一步踩滑,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头部触地动弹不得,连呼救的力气也没有,好在周老长期在山上居住,与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白狗发现他后不停地嚎叫,引起了蒋大兵老婆的警觉,在大白狗的带领下发现了周老,当时头部鲜血直流,早已不省人事。在救护车上医生予以紧急处理,在万源市中心医院简单抢救后,紧急转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才稳定住伤情,经过三个多月治疗后才基本康复。
苍茫青山更葱茏 痴心不改夕阳红
经历过几次生死后,周老的家人责怪他,他却坦然告慰家人:“你们不要担心,我这把年纪死在花萼山值得了,死后一定要把我埋在花萼山,李先念主席的部分骨灰都是撒在花萼山的啊”。
随着自然保护区管理日趋规范,周老年事已高,加之家人也一再阻拦,他坚持每年上山看一看,发现问题及时与管理人员交流。周老不但对自然保护十分上心,对山里人的生产生活也随时记挂于心。他出资3万元启动便民工程,修建了花萼至小窝凼的巡山步道4公里,修建了廖家河至项家坪人行石梯1000多步,改善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他协调交通部门解决资金,修通了到花萼山10多公里长的机耕道;他出钱3000元,修建了花萼山微型小学,并掏钱为学校买了一台微型水力发电机,同时协调教育部门派遣1名老师,如今在这里学习过的孩子有的在上高中、读大学、有的参了军,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社会;他掏钱让花萼山的孩子们组成花萼山宣传小分队,走出大山,宣传花萼山,孩子们扛着周老制作的花萼山小红旗走出花萼山;他出钱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影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使孩子们增长见识,为花萼山人留住精神希望和传承火种。
周老出资3万多元在汉中购回了树苗,后又争取资金3万多元在龙王塘种植华山松500亩,命名为“清风林”,现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对龙王塘区域生态修复发挥了巨大作用;2012年,周老再次发起植树造林活动,组织达州市纪委离退休老龄支部在花萼山种植各类苗木500亩。
“我自己觉得,我还是有点影响力的嘛,我上不了山,我就写,写不了,还能说,这项事业一定得坚持下去,这是关系子孙万代的事。”周老经常阅读自然生态方面的报刊、杂志,并把好的文章就剪辑下来,已收集了有关动植物、腊梅、林业、自然保护、生态经济等文章52篇装订成册,复印若干本,送给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万源市林业局及万源市人民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探索保护区林业的保护和发展。2016年夏天,周老到项家坪中心保护站驻扎9天,与老协管员、当地基层干部一起共商花萼山未来建设管理工作,拟借力万源市十月红色文化宣传月活动,积极策划筹备在保护区开展文艺表演和红军故事编辑。2017年6月,周老与巴渠共运联谊会再赴花萼山,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献计纳策,当他在花萼乡苟坝子看到建设的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科普展示馆时,他兴奋的说,我们的自然保护区事业就是要这样的宣传,就是要人人保护和传承。
达州市委组织部专门为周老的护林行动拍摄了专题片《守望》,真实反映了他保护花萼山的坚定决心。经过保护,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179科、876属、2261种,保护区有查明野生脊椎动物374种,其中兽类64种、鸟类196种,两栖类23种、爬行类27种、鱼类64种,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和生物避难所,众多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也欣然为花萼山题词“花萼天下无”,周永开老人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花萼天下无”、“花萼精神天下无”,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梁明全 廖晓峰)